前两天,针对人大代表关于英语教学的一个提议,教育部给与了正式回复,表明了对英语教育还是要重视,应该说这是挺好的一个事,尤其在现在这样一种整体舆论氛围的情况下,教育部做这个表态还是很有担当的。
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英语学习这个事呢?首先到目前为止,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,中国正在逐渐地成为引领全球化的最大力量。而全球化到目前为止,其实主要还是英语的全球化,当然有人讲我们应该推动的是让外国人学汉语。其实现在的确外国人学汉语的也越来越多,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真正对自己孩子期待比较高的美国家长,一般来讲让孩子学西班牙语、学汉语都很常见。美国人越来越多学汉语,中国人学英语也很正常。
而且事实上中国的国际化水平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高,一些比较好的城市里国际化水平还不错,但是大量的中小城市,中西部城市的国际化程度,比起吉隆坡、比起曼谷还是有很大差距的。
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,我们来分析一下英语到底有啥作用呢?首先英语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无用的,如果就是在工厂里做基层工作,当个一般的体力工人,英语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的。
这跟数学还不一样,到了我这个年纪,虽然买个菜什么用个加减乘除就够了,连开根号都不怎么需要用,但是数学的学习过程锻炼了你的思维,然而英语带来的独特的英语思维,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感觉不到。
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在这些年的国际化过程,往往越是开放的前沿,社会红利的前沿,就是容易拿到超额利润的地方,容易沾到全球化红利的地方,跟英语就很有关系。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,总是会跟国际化有关系的。
义乌的很多小老板最后也都是走上了国际电商平台才做大做强的,华为最后也是走出去才做强的,华为要是真的一直留在国内,内卷也不一定卷得过中兴,卷得过大唐。华为真正火起来就是走出去,冲出来的。
所以不学英语其实也无所谓,这就跟我在欧洲的时候感觉一样。像葡萄牙,西班牙,意大利的很多比较穷的地方,比较落后的地方,如果也不是旅游区,那么完全不用学英语。我在意大利南部买东西,遇到有的人根本不会说英语,不过我们俩叽咕叽咕之后,也能完成交易,有个计算器就够了。
但是你到德国、到瑞典、到丹麦这些地方去,当地人英语水平就很高。以前老讲法国人不愿意学英语,现在如果你真的去法国的大城市,波尔图、波尔多、马赛、里昂、巴黎,英语水平都很高。
可以说对于一少部分人来讲,英语越来越重要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英语的确没什么用,所以我一直说教育也的确要考虑这个事,也许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太高的期待,就觉得我的孩子反正做个大多数就可以了,我觉得不学英语或者少学英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但是如果说你希望你的孩子学一些国际化、全球化的专业,那么对英语的重视就很关键了。
所以我一直觉得真的没有必要逼每个人都学英语,还是要一个自愿以及一个灵活性。如果能到了高考的时候,每个学校根据学校和每个专业的不同,设置对英语不同的要求,比如说国际贸易专业,要求孩子除了其他的专业课成绩之外,需要英语达到一个什么水平,甚至都不一定用高考英语的分数来要求,而是必须得过4级,或者必须得过6级,得有这样一个水平。我觉得这样恐怕会更好一点,因为把英语当一个资质来用,而不是作为考试分数的组成部分,因为一旦作为考试的一部分,也会出现一些很荒谬的情况。
比如说很多专业很好的孩子在考研的时候,因为英语不好被拿下了,经常出现英语好的同学,淘汰掉了专业课好的同学的情况,这跟每个专业的专业性发展恐怕也有些不匹配。当然有人会说你专业往上深造,研究生博士生能不学英语吗?那其实可以等考研考博的时候再做要求,但本科的时候没有必要。尤其是偏应用的专业,还是要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和学校的特点,来判断英语在招生中的占比。比如说很多二本或者二本偏下的学校,一些主要在国内应用的专业,学英语用处不大。
有的人一辈子不学英语也没问题,无非就是全球化的红利你沾不到。这也没关系,这是个人的选择,这是个人的事,所以我一直觉得教育这个东西,国家的教育达到一定的平均水平以后,义务教育再往上走,还是要自主化、多样化,各家的孩子各家教。
但是我觉得小学初中还是有必要学一学基础英语的,基础的东西又不是很难,也不要太占时间,但你到了高中以后,也许将来我们就会根据高考的需要,不同专业对英语的要求不同,选择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时间和占比。到了本科生往研究生走的阶段,然后再根据各个专业不同,对英语水平进行细化的要求。
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进入全球化的,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要去当少部分人的,中国人那么多,有一部分人学好外语可能也足够,所以我们经常说有的人觉得英语不重要,的确也没说错。
但是有些觉得英语不重要的人却往往对自己孩子学英语很上心,这也可以理解。因为他说英语不重要的时候,其实意思是他认为英语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而言没必要。但他为什么对自己孩子很上心呢?大概是他认为自己的孩子,还是比普通人强那么一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