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8年,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示创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。2012年6月,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。2020年,教育部明确要求把国家开放大学建成中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。
截至2022年,国家开放大学专科起点本科专业有53个,高中起点本科专业10个,专科专业有78个。该校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7门,国家精品课程2个、名师好课有83个、院士专家讲座有68个。
国家开放大学,与各省级市级开放大学、部分行业开放大学学院和县级开放大学分校形成庞大的网络,主要供成人学历提升,或满足退休人员“老有所学”的需要,是名副其实的“开放大学”
国家开放大学前身。
我1979年高中毕业考上师范,1981年9月参加工作。自己想提升学历,增强本领,于1983年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,也考过了几门课程。但是,一边工作一边学习,时间得不到保障,另外自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,那时不像现在资讯很发达,于是我放弃了自考。
1985年上半年,机会来了。
我们的学习方式是:每天上午先看两节课的教学录像,主讲人大多是北大的教授或者编著教材的教授、副教授,再用两节课来整理笔记,温习刚学过的内容,进行归纳总结。下午和上午一样,只不过课程不同。晚上两节课,主要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。
当年我们教室前面放着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录像机,上课就是看录像。中央电大提前录制好各专业课程磁带下发。
我们三年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有30多门,主要教材大多是北京大学老师编写的。我从书柜随便拿了一本《古代汉语》,发现编者有郭锡良、唐作藩、何九盈、蒋绍愚、田瑞娟,校订者是鼎鼎大名的王力、林涛。这套教材分上中下三册,每学期学一册。
今天,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:这本《古代汉语》定价是2.05元,但是在这个数字上印了两条横线,又在其下方印了“1.95”,每本少了1毛钱,可见当时的钱很值钱。
在我印象中,当时有门选修课叫“C语言”,说实在的,在那个落后的时代,我们根本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玩意,只觉得高深莫测,所以全班没一个人选它。现在想来,还是有点后悔啊。
在那个年代,我们虽然比较穷,工资只有几十元钱,但对学习十分有兴趣,求知欲很强,自觉性也强,很少有人缺课,不好好学习。当然,那时候没有手机等诱惑,同学都是工作了几年的成年人,也是一个因素。只有周末一天,才可能去看电影或者到录像厅看录像。令我印象深刻的印度电影《迪斯科舞星》,就是那时看的,名字至今还记得。
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,宿舍晚上10:30就要关灯,有些同学居然带着书本,到厕所站着学习,因为厕所的灯通晚亮着。这就让我想起1990年,我住在学校,下晚自习时把住校生全部撵回寝室,但我睡一觉起来,发现又有同学回到教室,点着煤油灯学习,我又去把他们赶回去睡觉。论学习态度,现在真比不了过去。
我们当时学的一本教材。
电大上课很特别,但更特别的是它的考试,可以说绝无仅有。由于电大教学点比较分散,考试很容易出现舞弊,电大便使出了绝招:试卷只印题目番号,留下答题空白,前半个小时,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读题,考生听题、抄题,后两个小时再答题。监考员由上级电大派遣,考生进考室后就不能上厕所,如果必须上厕所,就视为交卷,害得我们早上只能吃干饭,连汤都不敢喝。
考试前,工作人员要准备好收录机,装上新买的电池,调试好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频率、音量,为了预防出故障,一个考室要准备三四台收录机。
当然,选修课和一些不适宜广播出题的课,还是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。记得《世界近代史》,填空题就有100个还是108个空,把大家考得垂头丧气,结果接近一半人不及格,还要到上级电大去补考,不但要多花钱,而且也很没面子。
在网上找到的类似产品。
下面就是我当年的电大毕业证。
大红的--封面,很有时代感。
扉页印有“为人民服务”
--正页。
对于想学习的人来说,即使是电大、函授等学习形式,也应该能学到很多东西。对于不想学习的人来说,即使进了清华北大,也可能就是顶着名校的光环混日子。
终身学习,开放大学是个比较好的平台,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。